022—23310338

022—23305038

  • 应诊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 2:00-5:00
天疱疮治验一则
来源:天津老中医医院 | 作者:杜志坚 | 发布时间: 2021-07-26 | 11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外科大成》有“天疱疮者,初来白色燎浆水泡,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变身,疼痛难忍”之说。其临床特征是在皮肤及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 疱易破呈糜烂面, Nikol sky征(尼氏征)阳性。国内对天疱疮的治疗方法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天疱疮一般发病年龄为50~60岁,女性偏多,但近年来不能排除天疱疮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1、病例资料

患者田某,男,66岁,就诊时间:2013年3月2日。胸背部、两臂泛发直径0.8cm~1.5cm白色松弛水疱半年余。初起为黄豆大小的水疱,疱壁较薄而且松弛,开始时疱液较轻,之后逐渐变混浊并见少许血液。在西医院诊断为天疱疮,用激素治疗两月,未能根治,遂求访中医。现症皮损瘙痒,夜晚加重,难以人睡,偶有渗出,周围有明显红晕,部分已破溃结痂;纳可,小便短赤,大便偶有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


2、辨证治疗

本病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辨证为血瘀湿阻,热毒蕴结;治拟凉血祛湿解毒;方药:夏枯草、金银花、野菊花、白茅根、仙鹤草、黄芪、火麻仁、丹皮、白花蛇舌草、红景天、败酱草、白豆蔻、重楼、三七、磁石,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3月16日,患者自述服药后睡眠转好,大便较前通畅,观察皮损周围红晕变淡,有皮损结痂,没有新增皮损。原方去磁石,加生甘草、焦三仙,服法如前。继服两周后,皮损明显减少。后随症加减服药,皮损再无新增,后内服和血养阴之剂而收功。


3讨论

患者年岁已高,气血运行缓慢,再加素体有湿,导致气滞血瘀、热毒聚集而发疱疹,气血不和而瘙痒。方中夏枯草苦寒,能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治疗火热壅盛,热毒聚集;三七、白茅根、丹皮、仙鹤草清热凉血,清血分热毒;金银花、野菊花、翻白草、白花蛇草、重楼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消斑;败酱草祛瘀排脓,辛开苦降;火麻仁润肠通便;红景天、黄芪益气健脾、托毒生肌;白豆蔻辛温,化湿行气,防止药物过于寒凉;磁石镇惊安神。全方共奏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二诊时加生甘草以调和诸药,焦三仙助脾胃运化,因磁石为矿石类药物不能久用,且患者睡眠见好,遂去掉。本方中寒凉药较多,其药味及用量应根据病人的病证轻重、体质、年龄等正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