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60岁,退休
因脑出血右半身不遂,治疗三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后于每年春秋季治疗一个月,随诊20年均正常,现已80岁。
脑出血确属“中风范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多种学说。兹简述如下:
1、肝风内动唐宋以前,对于中风的病因,主要认为是“体虚受风”,外风人中所致。金、元、明时期,认识到本病非外风所致,中风是“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中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佛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医精卒倒无所知也。”
清代的医家认为,中风主要由于内风为患。如尤在泾说:丛“设无肝风,亦只为他病耳,宁有卒倒、偏枯、歪僻、牵引等证书哉?”
戊由上可知,中风病因学说有“外风—非风(非外风)——内风”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本节从内因为患,肝风内动之说。中风的发生,与肝、肾、心、脾有关,其中尤以肝为重要。在病理因素方面,与虚、风、痰、火四者关系最为密切。虚主要指肝肾阴虚,常因郁怒伤肝,肾精亏耗及老年体衰而起,亦可因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而引起口眼斜,半身不遂。风主要指肝风,因肝肾阴亏,肝失濡养则肝风内动。痰指湿痰,因饮酒嗜肥或肝旺脾虚、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火主要指心肝火旺,因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及肝肾阴虚而起。当肝风挟痰浊或痰热为患时,即形成中风。
中风病情轻者,肝风挟痰浊横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经络失养,致使口眼喉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称为中经络;病情严重,在肝风挟痰浊横窜经络的同时,并有上蒙清窍的病变。由于肝风挟痰浊(或热)上蒙清窍,神机闭塞,神明受扰,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称为中脏腑。
2、气虚血瘀中风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的结果。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若元气亏虚,不能运血循行,则血脉瘀阻,经隧不通,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
中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难于在短期内恢复,有的尚有复中的可能,故应尽力预防。中风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对于40岁以上的人,经常出现头昏、眩晕、肢麻、肉眶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证者,多属中风先兆,宜及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