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几年来,我们采取浅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83例中,中枢性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左侧面瘫33例,右侧面瘫15例。年龄38-75岁;周围性面瘫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17例,年龄1-65岁。病程7天-8个月。
2、治疗方法
取穴
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两组对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耳门,颧髎透禾髎。一般针患侧,若病程太久,针患侧5次,针健侧1次,合谷(一般针健侧)。
手法及疗程
患者呈仰卧位,根据患者颜面部肌肉的丰富程度选用5.0-8.3cm长的30-32号针灸针沿皮下浅刺。采用高频率小幅度捻转,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透穴后施术1-2分钟,留针30分钟。因面部血管丰富,应注意发生皮下出血。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3天。
疗效标准
痊愈:患部功能完全恢复,左右对称,不留任何后遗症;
显效:患部功能基本恢复,静止时外观正常,偶留局部发紧、麻木感以及迎风流泪等后遗症;
有效:面部功能有恢复,但留有上述后遗症;
无效:症状及面部功能无改善。
中枢性可同时伴有肢体瘫痪,在评定疗效时肢体恢复程度不同不包括在内。
治疗结果见附表:浅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
分型
| 例数 | 痊愈 | 显数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周围性 | 35 | 33(94.3) | 2(5.7) | 0 | 0 | (100) |
中枢性 | 48 | 27(56.3) | 11(22.9) | 9(18.8) | 1(2) | (98) |
本组有效8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
讨论
一、颜面神经麻痹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产生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是因感受风寒之后,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到茎乳突孔的压迫。面神经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及机械性压迫,使轴突髓鞘发生变性而发病。中枢性面瘫主要病变位置在面神经核,可由脑肿瘤或脑血管疾病引起。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外邪入侵所致,邪中阳明或少阳。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中风深浅不同(中脏、中腑、中经、中络)而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应以行气通络为原则,使经气通畅,血脉流通,其功能渐自恢复。
二、针刺法采取浅刺透穴。因面部神经较浅,从经络学来讲,手足阳明及手足太阳在头面部的循行经络和经筋多居表浅部位。浅刺透穴可达到“得气”、“高效”、“少针多穴”的目的。
三、取穴上,颧髎为手太阳与手太阳之会穴,禾髎为手阳明经气所发,地仓为手足阳明任脉阳蹻四脉之会。因此既可调和气血又可清除少阳、阳明之热。合谷为手阳之源,轻清走表,升面能散,上面头面诸窍而起疏散作用,取健侧则因手阳明经上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之故。